「世界之世 英才之英」张世英学术研讨会明日举行



相传大禹治水

在龟山植下柏树

其根达于古井

破土而出

故有东西湖柏泉

在东西湖柏泉走出的哲学大家

张世英先生

一生潜心学术

学贯中西

心中却始终留有

故乡古井荷花的

不苟流俗,亭亭净植




2020年9月10日,张世英老先生驾鹤西去,享年100岁。2023年5月20日,“万有相通 美在自由”张世英哲学美学思想学术研讨会将在武汉召开,同时,张世英书院揭牌。全国50余名专家学者,走进张世英的故乡,追忆这位先贤大家用哲思为国人精神世界留下的一盏明灯。



张世英在柏泉生活到9岁,此后随父入城,就读于汉口市立一中、湖北联合中学。


“20世纪30年代的汉口,贫富悬殊较大,马路上黄包车车夫经常被警察欺负。”张世英曾说,每次看到警察打车夫时,自己都要上去理论几句,这样车夫就可以乘机逃走。


 湖北省联合中学老校区  


老家柏泉,婆婆磨媳妇;汉口市区,警察打车夫。这两件事,给张世英留下一生的印象。他说,一般人看我的哲学,觉得很玄乎,其实我思考的出发点,就在这里,“人间为什么有这种不平等?”


以湖北中学会考第一名考入西南联大后,他选了贺麟先生的公共课《哲学概论》,“出淤泥而不染”一句话打动了这个生在柏泉的年轻人。

哲学比起经济学、社会学更能触及人的灵魂,也为他自小崇奉的清高思想找到了精神依托。于是,他决定转入哲学系。三次转系,具体走向抽象,由实际走向空灵。而这一场景,也被电影《无问西东》借用。



改革开放后,当张世英准备重归思想征途时,他已是60岁的老人。然而,为了找回和补偿已丢失的盛年,他秉持当年西南联大刚毅坚卓的治学品格,以“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的精神,在人生暮年之际与时间赛跑,终于如愿以偿走上了纯正的学术研究道路。


1991年,张世英70岁,他离休,但还带着研究生。2001年,北大哲学系希望他能为本科生开课。那年他80岁了,他欣然答应,因为总感觉黑格尔的眼睛还在注视着他:朝前走下去,走到“人的自由”里去。


西南联大读书时,张世英认识了自己的妻子彭兰。


直到有一天,彭兰告诉张世英,闻一多先生想见他。在闻先生家里谈完话后,闻一多说,这个孩子很有思想很有前途。在闻先生的支持下,两人在昆明成婚。


 1971年10月4日,张世英与夫人在天安门广场合影  


闻一多,成了对张世英影响最深的先生。“要走出象牙塔,不能一天到晚在书本里面淘来淘去”,这是闻一多在西南联大学生中叫得最响的口号。在先生的影响之下,张世英慢慢地走向进步。


听完一袭长袍的冯友兰上《中国哲学史》,他冉冉胡须里“飘出”博古通今;明天又可观儒雅的贺麟讲陆王心学,出中入西;后天则可忘情于汤用彤比较魏晋玄学和老庄哲学。


在这里,张世英如饥似渴如鱼得水。


 西南联大教室  


因更中意金岳霖先生的分析哲学,张世英大学毕业保送读研时选择了清华大学。贺麟先生有些嗔怪,你毕业论文都是跟着我的,我是北大的,怎么就没有选北大?


在读过朱自清的《背影》后,张世英想起了自己的父亲,忍不住找到朱先生,交流之后才得知家境相仿。


一次美学会议上,张世英偶遇杨振宁,想起两人曾在一间大宿舍同住,但那时文理科学生交流不多。他对杨振宁说,“我很早就认识你,你是个天才。”杨振宁回答,我知道你,是个哲学大家。


张世英家中挂着一幅黑格尔的巨幅肖像画。


作为黑格尔研究专家,张世英从西南联大开始就与黑格尔的哲学“纠缠”在一起,研究、言说、出版、再诠释,由此生出“万有相通”原创思想和“人生要有精神和诗意”的美学思想。


他的大学毕业论文,名字叫《新黑格尔主义哲学家弗兰西斯·赫伯特·布拉德莱(F.H.Bradley)思想研究》,没想到自此就规划了张世英一生的哲学大轨迹。


 50年代摄于北京大学中关园72号家中  


1982年,张世英出版了《黑格尔〈小逻辑〉绎注》;1986年,他出版了《论黑格尔的精神哲学》,均被誉为中国“系统论述”黑格尔哲学体系中的“第一部专著”。


不仅如此,14届德国哲学大会主席马尔夸特称他为“中国著名的黑格尔专家”。


他早年所著的《论黑格尔的哲学》一书,中文版先后印行了20余万册,在当时是不多见的黑格尔哲学入门书。


1982年,他在长春讲了一个月的黑格尔,讲稿被不知名者整理后在地下销售,慧眼的文化艺术出版社请其修订后在2018年出版为《张世英黑格尔哲学五讲》。


看到书被出版,他兴奋不已。儿子说:“你被收入剑桥国际传记中心的《国际知识分子名人录》,都没有这么激动。”因为,这让他想起黑格尔因为德国社会太过现实所说“让仙女下凡,从寂寞的冷宫里解放出来”,即人们需要哲学。


张世英是世界的,又是家乡的。


从儿时起,父亲就给予了他无尽的精神营养,总是教导自己,生长在柏泉这块土地上,就要像松柏一样有岁寒后凋的精神。


 抗战期间张世英之父张启阁先生对老屋塆的孩子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九岁以前,张世英一直在乡间私塾读书,在城里教书的父亲寒暑假回乡,教他背诵《论语》、《孟子》和《古文观止》,再大一些便读起了《史记精华录》和《庄子》,张世英清晰地记得父亲讲《庄子》时告诉他的一句话:“要做学问中人。”


他始终记得,在柏泉古井旁,父亲教自己,荷花是从污泥中长出来的,可是它非常清新。他说人也该这样,人要有自己独立的人格,不随波逐流,不随声附和。


 1980年张世英先生回到老屋塆留影  

晚年时,他的书法作品里,是永恒不变的落款——柏泉老屋塆人张世英。他的儿子说,父亲一生见到湖北学子、武汉同乡,“就像遇到亲人一样”。


张世英生前一直向东西湖区图书馆、柏泉街道办事处赠送自己的著作、手稿。他曾表示,自己收藏的一部分德文、英文书籍和杂志,在国内比较少见,百年之后将捐赠给东西湖区图书馆,供家乡学子借阅。


绵延地方文脉,传承哲人精神,教化启迪民风,这是张世英书院的重要作用,也是老先生为家乡的一生所为。北京大学有关负责人说,在张老的家乡建设书院,可以打造湖北省、武汉市新的文化高地和亮点,也能够不断丰富北京大学哲学系、北京大学文化传承与创新研究院的文化教育交流活动,推动双方的文化传承与创新研究不断向更高层次迈进。


 他留下的知识  

 将一直影响着家乡的年轻人  

 鼓励他们去追寻知识  

 追寻理想  

 追寻哲学  

 追寻一切有价值的未来  


END

本文由东西湖区融媒体中心综合公开报道


(资料图片 - 张世英家属提供)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