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8时,“感动中国
2020年度人物颁奖盛典”
在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播出
两位曾在东西湖区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一线战斗的“英雄”获评!他们是——
身患绝症坚守抗疫一线的“人民英雄”张定宇
疫情中志愿服务、守护医护的快递员汪勇
“人民英雄”张定宇
武汉市金银潭医院是收治新冠肺炎患者的重点医院。当首批不明原因肺炎患者转入武汉市金银潭医院后,身为院长的张定宇当机立断组建隔离病区,采集病人支气管肺泡灌洗液送检,为实验室确认病毒赢得了时间。张定宇坚持吃住在医院,全身心投入患者救治工作,处理各类突发事件,确保医院有序高效运转。精心做好驻院援鄂医疗队的服务工作,有效保障救治资源。身患“渐冻症”,妻子感染新冠肺炎,仍坚守奋战在抗疫第一线,“我必须跑得更快,才能跑赢时间”的精神感动干部群众,获得了社会普遍赞誉。张定宇被授予“人民英雄”国家荣誉称号。
颁奖辞
步履蹒跚与时间赛跑
只想为患者多赢一秒
身患绝症与新冠周旋
顾不上亲人已经沦陷
这一战 你矗立在死神和患者之间
那一晚 歌声飘荡在城市上空
我们用血肉筑成新的长城
——《感动中国》2020年度人物
张定宇
“最美快递员”汪勇
新冠肺炎疫情来袭时,汪勇还是湖北顺丰速运有限公司快递员。在朋友圈看到有人转发的金银潭医院夜班医护人员回家难的求助信息后,他几经辗转加入“金银潭区域医护人员需求群”,瞒着家人开车到金银潭医院,接送医护人员。当得知金银潭医院医护人员吃不上热饭,汪勇多方筹措资源,连续一个多月为7800名一线医护人员送1.5万份盒饭。了解到医护人员的修眼镜、买拖鞋、秋衣秋裤等各种生活需求,他竭尽所能予以满足;他积极对接心理咨询平台,缓解医护人员长期高负荷工作的心理压力。
颁奖辞
没有人能百毒不侵
热血可以融化恐惧
没有人是生来的勇者
责任催促你重装上阵
八方统筹百般服务
你以凡人之力书写一段传奇
——《感动中国》2020年度人物汪勇
张定宇:
“我必须跑得更快,才能从病毒手里抢回更多的病人。”
节目颁奖现场。(央视截图)
张定宇说过,“我必须跑得更快,才能从病毒手里抢回更多的病人。”在武汉保卫战中,他蹒跚而又奋力奔跑的身影,成了全国人民脑海之中印象最为深刻的形象之一。
作为张定宇的亲密战友,武汉市金银潭医院院长黄朝林记住的也是那个奔跑的身影,“他在医院工作的7年时间里,带着我们所有人一路奔跑”。
得知张定宇获评“感动中国”2020年度人物的消息,黄朝林告诉长江日报记者,“他代表的不仅是金银潭医院,更是全国所有基层医务人员,发挥了白衣战士应有的责任担当。”
2020年7月16日,在长江日报举办的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培训研讨班报告会上,张定宇作报告。记者陈卓 摄
金银潭医院是最早接诊新冠肺炎患者的定点医院,收治患者均为重症和危重症患者,是武汉抗击疫情的“风暴之眼”。2019年12月29日,首批7名疑似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患者转入金银潭医院。4天后,该院正式开辟专门的病区,为了抢救更多患者,医院连续开辟新的病区和ICU病房。
在新冠疫情突如其来的时刻,在另一家医院工作的妻子也感染了新冠,身为院长,张定宇选择隐瞒了自己的病情,日夜坚守,果断决策,带领全体医护人员共救治2800余名新冠肺炎患者,金银潭医院率先采集样本开展病毒检测,组织动员遗体捐献,为确认新冠病毒赢得了时间,为开展新冠肺炎病理研究创造了条件,为打赢湖北保卫战、武汉保卫战作出重大贡献。
2020年2月11日,张定宇正在换衣服准备去金银潭医院隔离病区查看工作情况。记者陈卓 摄
黄朝林表示,张定宇无私奉献、舍生忘死的精神一直激励着大家,让大家始终牢记“医者担当”。在为张定宇感到自豪的同时,黄朝林说,自己将与同事们继续弘扬伟大抗疫精神,履行医务人员的责任和担当,将“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理念始终铭记于心,为守护百姓平安和人民健康福祉作出应有贡献。
“他获得任何荣誉,我们都不会奇怪,他配得上这些荣誉。”得知张定宇获评“感动中国”年度人物,金银潭医院南六楼的护士长程芳感慨地说。
金银潭医院今年第一次正常放假,全院职工“过了一个舒心年”。程芳说,中国疫情控制得这么好,张定宇院长为之拼了命。
汪勇
“我只是一个很普通很普通的快递员,做了应该做的一点小事,感谢全国人民给了我这么多褒奖。”
节目颁奖现场。(央视截图)
“我只是一个很普通很普通的快递员,做了应该做的一点小事,感谢全国人民给了我这么多褒奖。”17日,获评“感动中国”年度人物的汪勇,在接受长江日报记者电话采访时,显得低调。
2020年1月23日武汉“封城”后,顺丰快递员汪勇“最美逆行”,自大年三十开始义务接送金银潭医院医护人员上下班,并协调推动网约车企业参与接送医护人员、协调落实共享单车企业在医院周边投放单车,满足医护人员短距离出行需求。
之后,他带领志愿者团队,参与建立餐食供配体系,自行募集资金为医护人员提供泡面和水,找餐馆为医护人员和滴滴司机及时供餐,争取相关部门支持落实1.5万份餐食持续供应,搭建起一个应急餐食的免费配送备用网络,解决了7800名医护人员及一线人员的供餐问题。
疫情防控期间,汪勇为医护人员供配餐食。通讯员供图
针对医护人员生活需求,汪勇组织志愿者积极采购羽绒服、护士鞋、洗漱用品等急需物品,协调购买、运送和分发口罩、鞋套、紫外线灯等医疗用品,承担眼镜、手机、电动车易耗物品等维修服务,还积极参与搭建爱心人士医疗物资捐赠通道,组织募捐和配送紧急医疗物资。
汪勇说,疫情结束后,他继续聚合这些公益人士和公益资源,继续传递这份爱心。
“在那段日子里,我不是一个人在战斗。”汪勇说,在大灾大难面前,我们都是平凡人,但危险面前,总要有人站出来,勇敢担起责任,做一个“平凡英雄”。
“最难忘的,就是那些逆行出征、顽强坚守在金银潭医院的战友们。”汪勇告诉记者,他从那里开始接送第一个医护人员,开始组织一支志愿者车队。“坚持,坚守,就是我们的信念!”
汪勇接受央视新闻采访。(资料图)
疫情过后,汪勇带着志愿者们克服种种困难,收集了在金银潭战斗过的全国各地200多位医护人员亲笔写下的日记,结集成了一本《金银潭日记》,“这是最珍贵的记录,它记录了我们以生命赴使命、用挚爱护苍生的心路历程。”
汪勇说,国家有难,匹夫有责,这不是一句空洞的话,而是我们这一代人在经历了更多风云变幻后的写照,“希望能将这份爱心持续推进、惠及更多人”。
那些年感动中国的武汉人
据悉,中央电视台“感动中国”栏目于2002年开始推出。18年来,武汉走出了16位“感动中国”年度人物,获奖人数居全国同类城市前列。他们的事迹仍然被人们津津乐道——
毕生节俭千万助学——马旭(2018年感动中国人物)
事迹
2018年,武汉一位退休老人向家乡木兰县教育局捐赠1000万元,引起了广泛的关注。马旭是驻黄陂原空降兵95942部队离休干部。她先后参加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其间多次立功受奖。这笔巨款是马旭与丈夫一分一毫几十年积累而来。他们至今生活简朴,住在一个不起眼的小院里。网友纷纷向两位老人致敬、点赞。
颁奖辞少小离家乡音无改,曾经勇冠巾帼如今再让世人惊叹。以点滴积蓄汇成大河灌溉一世的乡愁,你毕生节俭只为一次奢侈,耐得清贫守得心灵的高贵。
危急时刻忘我营救——官东(2015年感动中国人物)
事迹
2015年6月,在“东方之星”救援过程中,24岁的官东多次下潜,凭借高超的潜水技术,一连救出两名幸存者;危急时刻,他让出自己的潜水器具,险被急流冲走。2015年6月3日,海军工程大学为其记一等功。
颁奖辞
来不及思量,就一跃而入。冰冷,漆黑,缺氧,那是长江之下,最牵动人心的地方。“别紧张,有我在”,轻声的安抚,稳住倾覆的船舱。摘下生命软管,那肩膀上剩下的只有担当。人们夸你帅,不仅仅指的是面庞。
无悔壮举坚守善良——方俊明(2013年感动中国人物)
事迹
1985年8月,28岁的方俊明为救一个假装落水的顽童,跃入河中,造成颈椎骨折,高位截瘫。直到2013年11月,方俊明终于获得了迟到28年的见义勇为荣誉称号。
虽然荣誉迟到了28年。但方俊明从来没有后悔那次行动。一个家庭的艰辛,一个生命的委屈,这一切都见证了善良在人们心中的恒定不变的价值。
颁奖辞
纵身一跃,却被命运撞得头破血流。在轮椅上度过青春,但你却固执地相信善良,丝毫不悔。今天你不能起身,但我们知道,你早已站立在所有人的面前。
核潜艇之父隐姓埋名——黄旭华(2013年感动中国人物)
事迹
黄旭华是中国第一代核动力潜艇研制创始人之一,被誉为“中国核潜艇之父”。
1958年,我国批准核潜艇工程立项。1959年,曾有过几年仿制苏式常规潜艇经历又毕业于上海交大造船系的黄旭华被选中参研。
1964年,黄旭华终于带领团队研制出我国第一艘核潜艇。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拥有核潜艇的国家。
30多年中,8个兄弟姐妹都不知道黄旭华搞核潜艇,父亲临终时也不知他是干什么的,母亲从63岁盼到93岁才见到儿子一面。颁奖辞
时代到处是惊涛骇浪,你埋下头,甘心做沉默的砥柱;一穷二白的年代,你挺起胸,成为国家最大的财富。你的人生,正如深海中的潜艇,无声,但有无穷的力量。
中国首位“太空教师”——王亚平(2013年感动中国人物)
事迹
中国10位载人航天英雄获评“感动中国2013年度人物”群体,王亚平是其中之一。
2013年6月11日17时38分,王亚平和聂海胜、张晓光乘神舟十号进入太空。6月20日上午,在距离地面300多公里的天宫一号内,王亚平在指令长聂海胜和摄像师张晓光的协助下,向全国6000多万学生进行了太空授课,精彩生动的演示令人印象深刻,她也由此获得中国首位“太空教师”的美誉。
颁奖辞
从2003到2013中国载人航天走过了十年路程,伴随着一次又一次的起飞,中国人在太空中行走的越来越远,而我们的梦想却越来越近,让我们向载人航天英雄群体致敬!
铮铮傲骨领航核科学——朱光亚(2011年感动中国人物)
事迹
20世纪50年代末,朱光亚被任命为中国核武器研制的科学技术领导人。他负责并组织领导中国原子弹、氢弹的研究、设计、制造与试验研究,地下核试验的攻关,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的制定与实施,国防科学技术研究发展及军备控制问题研究等工作,为中国核科学技术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20世纪80年代中期,他还参与了“863”计划(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的制定和实施。朱光亚于2011年2月26日逝世。
颁奖辞
人生为一大事来。他一生就做了一件事,但却是新中国血脉中,激烈奔涌的最雄壮力量。细推物理即是乐,不用浮名绊此生。遥远苍穹,他是最亮的星。
信义兄弟接力承诺——孙水林、孙东林(2010年感动中国人物)
事迹
2010年2月9日,腊月二十六。在北京做建筑工程的孙水林回到天津,原定与家人和弟弟孙东林聚一天再回武汉,但他临时决定赶在雨雪封路前赶回武汉,给先期回汉的民工发放工钱。不料途中遭遇车祸,孙水林一家五口全部遇难。
弟弟孙东林为了完成哥哥遗愿,在大年三十前一天,来不及安慰年迈的父母,将工钱送到农民工手中。“新年不欠旧年账,今生不欠来生债”。孙水林、孙东林兄弟20年坚守承诺,被人们赞为“信义兄弟”。
颁奖辞
言忠信,行笃敬,古老相传的信条,演绎出现代传奇。他们为尊严承诺,为良心奔波,大地上一场悲情接力。雪夜里的好兄弟,只剩下孤独一个。雪落无声,但情义打在地上铿锵有力。
暴走妈妈母爱齐天——陈玉蓉(2009年感动中国人物)
事迹
陈玉蓉的儿子叶海滨13岁那年被确诊生了一种先天性疾病——肝豆状核病变,这种肝病无法医治,最终可能导致死亡。为挽救儿子的生命,陈玉蓉请求医生手术将自己的肝移植给儿子。可是她患有重度脂肪肝,无法捐肝救子。
陈玉蓉开始减肥——每天走10公里。在随后的7个多月里,她每餐只吃半个拳头大的饭团;走破了4双鞋子。
当她再次去医院检查时,奇迹出现了:脂肪肝没有了。2009年11月3日,这对母子在武汉同济医院成功进行了肝脏移植手术。
颁奖辞
这是一场命运的马拉松。她忍住饥饿和疲倦,不敢停住脚步。上苍用疾病考验人类的亲情,她就舍出血肉,付出艰辛,守住信心。她是母亲,她一定要赢,她的脚步为人们丈量出一份伟大的亲情。
无声世界创造美丽——邰丽华(2005年感动中国人物)
事迹
邰丽华,曾在武汉第一聋哑学校和湖北美术学院求学,毕业后在武汉第一聋哑学校担任教师。
2005年的春节晚会,让所有的中国人都知道了邰丽华以及她领衔主演的舞蹈《千手观音》。在无声的世界里,邰丽华创造出特殊的美丽,给人们带来纯净至美的艺术享受。推选委员会评价道:邰丽华的美丽来源于心灵和品质,这美感因克服残疾顽强地表现出来更显灿烂,她的美丽,体现着追求光明、战胜困难的人类精神。
颁奖辞
从不幸的谷底到艺术的巅峰,也许你的生命本身就是一次绝美的舞蹈,于无声处,展现生命的蓬勃,在手臂间勾勒人性的高洁。一个朴素女子为我们呈现华丽的奇迹,心灵的震撼不需要语言,你在我们眼中是最美。
大山深处孤身支教——徐本禹(2004年感动中国人物)
事迹
2004 年7月11日,一篇题为《两所乡村小学和一个支教者》的帖子出现在互联网的“天涯论坛”上,内容是关于一个学生到西部农村支教。几个月间,几十万人点击了它,还惊动了一位省委书记,改变了几百名孩子的命运。这个支教者就是华中农业大学本科毕业生徐本禹。当初奔赴大方县猫场镇狗吊岩村为民小学,22岁的徐本禹只为 “喜欢教那些孩子”, 为此他放弃了读研机会。
颁奖辞
如果眼泪是一种财富,徐本禹就是一个富有的人,在过去的一年里,他让我们泪流满面。从繁华的城市,他走进大山深处,用一个刚刚毕业的大学生稚嫩的肩膀,扛住了倾颓的教室,扛住了贫穷和孤独,扛起了本来不属于他的责任。徐本禹点亮了火把,刺痛了我们的眼睛。
花甲老人勇救人质——孙必干(2004年感动中国人物)
事迹
孙必干,湖北武汉人,原驻伊拉克使馆复馆小组组长。2003年3月20日伊拉克战争爆发;5月,美军宣布结束对伊拉克为期40多天的大规模军事打击;6月,中国政府开始着手进行驻伊使馆的复馆工作。当时,已退休半年的孙必干临危受命,在枪炮声中艰难复馆,25小时奇迹解救人质,孙必干也成为中国第一位带着保镖上任的外交官。
颁奖辞
他于花甲之年临危受命,远离故土只为续写使命传奇。为了达成和平,他游刃于战火之间,为了挽救生命,他斡旋在死亡边缘。“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趋避之。”2004年,这个老人不知疲倦地奔走,前方,是他必赴的使命;身后,是让他骄傲的祖国。
抗艾英雄温情无限——桂希恩(2004年感动中国人物)
事迹
桂希恩,湖北武汉人,中国艾滋病高发区的最早发现者。
河南上蔡县文楼村从“中国艾滋病第一村”变成“中国艾滋病关爱第一村”,当年67岁的桂希恩功不可没。1999年,他通过实地考察,发现了这个村“许多人染上怪病相继死亡”的原因,是患了艾滋病。医生的职责使桂希恩不能放弃调查。他的行动最终得到上级部门支持,文楼村也因此成为受关爱的中心。
颁奖辞
他清贫而充实,温和而坚定。仁者的责任让他知难而上。他让温暖传递,他让爱心汇聚,直到更多的人向弱者张开双臂,直到角落里的人们看到春天。他不惧怕死亡,因为他对生命有博大的爱。
毕生梦想消除饥饿——袁隆平(2004年感动中国人物)
事迹
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小学、中学在武汉就读,在母校武汉四中,他设立了“袁隆平奖学金”。
2004年,世界粮食奖、以色列沃夫奖、泰国金镰刀奖先后授予了袁隆平。袁隆平研究的三系法杂交水稻是世界上首例成功的杂交水稻品种,据统计,从1976到1987十年间,中国的杂交水稻增产稻谷1000亿公斤,这对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还在为温饱努力的中国农民来说,简直就是救命粮。2001年,袁隆平获得了国家科学技术领域的最高奖——国家科学技术奖。
颁奖辞
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当他还是一个乡村教师的时候,已经具有颠覆世界权威的胆识;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却仍然只是专注于田畴,淡泊名利,一介农夫,播撒智慧,收获富足。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的人远离饥饿。喜看稻菽千重浪,最是风流袁隆平。
感动中国,实至名归
致敬!!
来源:长江日报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