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国时代的强国“战略集”

深入学习贯彻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 ·“续写伟大奇迹”专家谈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国情研究院院长胡鞍钢:

强国时代的强国“战略集”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将“十四五”规划与2035年远景目标统筹考虑,擘画中国未来发展蓝图。在五中全会《公报》与《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一共出现了十一个“强国”:文化强国、教育强国、人才强国、体育强国、制造强国、质量强国、网络强国、科技强国、交通强国、贸易强国、海洋强国等,最终要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这些“强国”目标,引人注目,在“强起来”的新时代,如何理解和把握,长江日报“求知”采访了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国情研究院院长胡鞍钢。

社会主义现代化战略的核心词是“强国”

求知:为什么在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中特别强调强国建设?现在中国很多领域已经跻身大国行列,由“大”变“强”,其背后的意义是什么?

胡鞍钢: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进入新时代的重大标志之一是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简称为“强国时代”。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安排: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2050年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为此,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对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作出了战略性的安排,其中关键的核心词就是“强国”,可称为中国的“强国大战略”,包括了十一个方面的强国战略。

实际上,比如“十二五”规划就提到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为此制定了《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国已经是世界人才资源最多的国家,但还不是人才强国,需要人才素质大幅度提高,人才比较竞争优势明显增强,人才使用效能明显提高。“十三五”规划也提到了实施网络强国战略、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建设海洋强国、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从外贸大国迈向贸易强国、加快建设人才强国等六个强国目标。“十四五”规划建议提出的强国目标是最多的,也是最有可能实现的。

中国从世界大国走向世界强国的必由之路就是创新,从跟跑到并跑、领跑,也伴随着从数量追赶增长型到高质量创新发展型。在这方面不仅形成了空前的政治共识,也形成了空前的社会共识。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实现十一个强国目标就是要靠创新发展、创新强国。因此,有关部门按照中央建议,不仅要制定十四五专项规划,还要专门制定国家中长期专项规划,谋划重大任务、重大政策、重大措施、重大项目,举全国之力,合理配置公共资源,主动引导市场主体即创新主体参与之中,如期高质量完成这些重大项目。

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支撑

求知: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为什么要以十多个“强国”建设为抓手?

胡鞍钢: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了一个强国总目标,即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还提出了一个强国“战略集”,这包括人才强国、制造强国、科技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网络强国、交通强国、海洋强国、贸易强国、文化强国、体育强国、教育强国、强军,共计十三个强国目标。这标志着中国进入强国时代。

“十四五”规划及2035远景目标是进一步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以强国目标为抓手,进行战略部署、顶层设计、总体设计,制定国家中长期发展专项规划,作为实现强国总目标的重要支撑,也成为总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

求知:中国由“大”变“强”之路会一帆风顺吗?以制造为例,我们建成制造强国,面临怎样的外部环境的机遇与挑战?

胡鞍钢:实际上,中国成为制造强国的目标超过我们的预期。2010年我国制造业增加值占世界比重达到了18.2%,超过了美国。到2019年提高至28.2%,相当于美国比重(2017年为16.6%)的1.6倍,预计到2025年我国制造业增加值占世界比重达到1/3左右。

2019年我国规模以上制造业研发经费内部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达到1.43%,已接近2025年1.68%的目标,规模以上制造业每亿元主营业务收入有效发明专利数1.10件,成为世界制造强国是必然的。但是也不是一帆风顺的,来自外部的最大挑战还是某些国家企图打压并限制中国成为世界制造强国。

中国更加明确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特别是制造业体系,保持制造业比重基本稳定,这是因为近年来我国制造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下降,从2011年高峰的32.1%下降至2019年的27.2%。

此外,就是加速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既要充分利用我国产业规模优势、配套优势、市场优势,又要补齐我国产业链供应链的短板,尤其是加快突破关键性核心技术,继续补齐一批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积极推动优质企业发挥龙头作用。

中国具有独特的发展优势,就会创造独特的机遇优势

求知:中国由“大”变“强”具有怎样的优势和动力?

胡鞍钢:这次《建议》特别提到了独特的政治优势、制度优势、发展优势和机遇优势,经济社会发展拥有诸多有利条件。这成为中国由世界大国变成世界强国的重要优势。

首先,独特的政治优势,充分体现在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的优势。编制和实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规划,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重要方式,也是中国创造发展奇迹的制度安排和政治优势,在全世界190多个国家中也是独具政治优势的。

以这次中央关于制定“十四五”规划和2035远景目标建议为例,从今年3月份成立文件起草组,经过长达8个月的调查研究,发扬民主、开门问策、集思广益,集中全党智慧,征求全社会建议,最后经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充分反映了全党的政治共识、全体人民的共同利益和长远利益,成功地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必将极大地解放和发展全社会的生产力,包括经济生产力、科技生产力、文化生产力、社会生产力、生态生产力以及保障国家安全和强大的国防实力。

其次,独特的发展优势。一是中国的人口规模优势,总人口已经达到14亿人,也达到了中高收入水平,在“十四五”末将达到现行的高收入国家标准,使世界高收入国家总人口(2019年为12.36亿人)增加到26亿人以上,占世界总人口比重将达到34.2%;二是中国的人力资源优势,劳动力总数达到7.78亿人,2019年占世界总数的22.3%,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0.8年;三是中国的市场规模优势,2018年中国最终消费额(现价美元)占世界比重为12.1%,到2025年将达到15%以上,是世界第二大市场;四是中国的国内投资规模优势,2018年中国资本形成总额(现价美元)占世界总量比重为26.8%,是世界第一大投资市场;五是中国的技术创新规模优势,2018年本国居民发明专利申请占世界总量比重60.7%,既是世界最大的技术创新之国,更是世界最大的技术应用之国。

再有,独特的机遇优势。正因为中国具有独特的发展优势,就会创造独特的机遇优势,突出表现为:一是中国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引领者,作为世界最大的货物进出口贸易体,中国为世界创造“中国市场”,使经济全球化不可逆转;二是中国作为新兴经济体集体崛起的引领者,推动世界经济格局、创新格局、政治格局大变迁,包括中国在内的十大新兴经济体占世界GDP比重为38.7%,已超过以美国为首的九大发达经济体(36.1%);三是中国将成为第四次产业革命的创新者、引领者,在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绿色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智能制造技术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成为制定“十四五”规划的最大创新点和亮点之一,例如根据国际能源署估计(2020年2月),中国太阳能发电容量占世界比重将从2019年的34.5%上升至2024年的48.6%,这为中国2030年前碳排放达峰并下降创造了有利条件。

编制和实施五年规划是党治国理政的重要方式。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践证明,中长期发展规划既能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又能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每一个五年规划都要制定明确的经济社会目标,提出重大战略任务,保持发展战略、发展目标、发展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与时俱进性,特别是设计和部署重大工程项目,如“十三五”规划就实施了165项重大工程项目,全面落地见效,使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跃上了新的大台阶。实际上,中央关于“十四五”规划和2035远景目标的建议已经传递了强大的“中国信息”,既反映了强大的“中国机遇”,更反映了强大的“中国实力”。

□ 长江日报记者周劼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